五邑老城里,斑驳骑楼间总藏着当地人最熟悉的茶香。这座侨乡城市的饮茶文化,凝聚了几代江门人的共同记忆,也记录着城市的变迁与坚守。

一座城市的味道可以从早茶说起。江门人饮茶不追求形式主义,更看重茶点的新鲜实在和朋友相聚的温情。早上七点不到,老城区多家茶楼已经亮起灯火,蒸笼里的水汽氤氲成独特的清晨风景。

老街附近的顺德记茶楼开了近九十年,第三代掌柜陈叔依然坚持手工制作点心。虾饺皮必须是当天擀的,凤爪要先用秘制卤汁腌足三个小时。"我们连酱油都是自家调的,咸甜刚好衬托点心本味。"老人家说起自家手艺,满脸自豪。

不同于广式早茶的精致,江门茶点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。出名的莲藕糕用了本地水塘的莲藕,每一口都能尝到莲藕粒的真实口感;特色腊味芋头糕里的腊肠必须用新会陈皮腌制过的才算地道。"年轻人不知道,早年的肠粉是用石磨现磨米浆的。"六十岁的茶客林伯回忆道。

有趣的是,这里的服务员普遍年长,却能记住熟客的口味习惯。"李太每周末必来,她先生爱吃叉烧酥,女儿要瘦肉粥。"服务员芳姐在茶楼工作了二十七年,成了许多家庭的"专属记忆"。这种人情味是连锁茶楼无法复制的温暖。

随着时代变迁,许多老茶楼逐渐消失。但对于坚守下来的店家来说,茶楼不仅是生意,更是城市记忆的守护者。"我的爷爷说,要守住这碗茶。"顺德记的陈叔望着店里斑驳的旧照片墙感慨。照片里,不同年代的客人在同样的座位上饮茶聊天,窗外是变化着的城市风景。

如今,许多年轻人开始重新发现这份传统美味。每到周末,不少家庭三代同堂来饮茶,老一辈讲述着过去的故事,小朋友好奇地学着冲茶。"带儿子来感受我小时候的早晨,很有意义。"35岁的银行职员吴小姐说。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,茶楼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光驿站。

饮一壶茶,尝一口点心,听一段往事。江门的茶楼不仅提供美食,更见证着城市的烟火故事与人情冷暖。那些沿用老式铁壶泡的茶,那份几十年不变的熟悉味道,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,显得尤为珍贵与温情。